李旨春
漢王兵營落成記
漢王鎮因漢高祖劉邦得名。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駐守漢中。劉邦焚毀秦嶺棧道,聽蕭何計,在城南筑壇,拜韓信為大將。在秦嶺腳下 ( 今漢王鎮李家窩村)習演武,秣馬厲兵。一日,劉邦前來兵營視宿河畔大帳,夜半時分,河水陡漲,亂石翻滾,劉邦從夢中驚醒,從此,這條河便取名“驚邦河”。數月后,大漢軍隊明修暗度,出散入秦,決戰中原,楚滅興漢,漢中也就成為劉邦的龍興之所。漢王鎮的驚邦河和漢王兵營聲名遠播。漢王鎮根據全域旅游發展方略,在漢王廟早已拆除不復存在,驚邦河也因造田需要改變了原有面貌的情況下,打造漢王兵營,是對漢王鎮古跡的彌補,有著歷史記憶和傳承意義。
漢王鎮漢王兵營坐落在漢王鎮漢王村寺嶺墚。兵營由基座、城墻垛、哨樓主體、放哨瞭望亭及樓頂五部分構成?;c哨樓主體以鋼筋混凝土筑成,表層噴涂料為真石漆,城墻垛為優質仿古青磚碼砌,哨樓頂為仿古青瓷瓦沾蓋,整體為青灰古建筑,其外觀表現莊嚴肅穆。哨樓中有鋼結構旋轉樓梯,可直達哨亭嘹望。哨樓主體正面刻有高大的劉邦雕像和“漢王兵營”,基座右側刻有劉邦“大風歌”詩文,基座左側刻有劉邦駕戰車出征的巨圖。
漢王鎮漢王兵營主體哨樓高16米,魯班尺約62尺,象征劉邦終年62歲?;L45米 , 基座城垛高4.95米,均示意劉邦在漢 4 個多月。在哨樓主體兩側,鑲嵌由漢王人撰寫的長聯,金色字黑漆底色,對聯為“七曲牛尾黑廟新風漢明群干鑄繁榮驚邦河畔海晏河清升平節,五郎紅星白廟大興漢源永久閃光華七谷峰下時和歲豐盛世年”橫批為“振興漢王”。對聯高9.9米,52個字,涵蓋全鎮14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名稱,體現出全鎮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振興家鄉的美好愿望。
漢王兵營哨樓墻體內空間面積,規劃用途為劉邦故事繪畫,兵營基座下場地面積有280平方米,基座城墻上有場地380平方米,待開發利用。漢王鎮漢王兵營建設經漢王鎮人民政府批準,于2018年9月11日開工,2019年3月5日竣工,漢王兵營的建設使漢王鎮有了醒目的標志。
漢王街
漢王鎮里有一條街,人稱街街 ( 土音 gai) 上。街臨各村,村周四鄰,都把它叫街街上。上街去,不說是上街,而是上街街上去。如果家人回來,親朋來了屋里沒人,鄰居會說,你家人可能在街街上,你去街街上找找。無論是過去很小的窄街道,還是現在寬大的街道,都一直這樣稱呼。
漢王鎮過去的街很小,在二十世紀 50 年代,街道長不足20米,寬不夠三步跨,全街上只有農村供銷合作社的三間雜貨鋪,一個染坊,一個燒酒坊,還有一個肉架子和縫紉店,供老百姓來買點油、鹽、醬、醋和日用品,縫補個衣服什么的,供銷社的門店外掛有一個郵政箱。那時的街上就在漢王廟背后,漢王的鄉政府是在漢王廟院子里辦公的,廟門是向南開的 ; 除了鄉政府在廟院里辦公 , 還有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廟里有一部分房子做小學使用。漢王鄉有一個衛生所,規模不算小,約有10人左右,但它不在街上,在漢王村八組,即陳家營下營里的祖先堂里辦公。漢王鄉醫院當時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來看病的人不少,有中醫也有西醫。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60 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后,漢王人民公社 ( 原鄉政府 ) 所在地的集鎮有了跨越性發展,公益服務功能更加完善,社隊企業 ( 今稱鄉鎮企業 ) 迅速興起。漢王公社建起了政府新的辦公大樓 ( 今海爾家電專賣店 ),是漢王鎮有史以來的第一幢三層樓房。公社先后建起漢王電影院、廣播站、文化站,辦起了漢王中學,漢王小學也從廟里搬遷修建成漢王公社中心小學 , 興辦了公社醫院,從原來借用的陳家營搬遷到了街上中心位置,公社醫院具備規模,獨家院落,有中醫西醫 10 多位,??票容^齊全 , 醫術較高 , 在當地很有威望。供銷社也從橋東的廟院里搬到了橋西的中心位置,街道北側,形成了門面、倉庫、員工住宿、一體化的四合院,經營商品也由原來的百十種增加到一千多種的綜合門市部,后因漢王中學的搬遷,供銷社又購買了漢王中學的房產 , 在街道南側開辟了農業生產資料 , 五金交電專賣店,在后院設立了廢舊物收購點,使漢王供銷社成為了供應門類齊全的漢王人民生產生活供應的大后勤。農村信用社也搬出廟院在街上有了自己寬敞的營業場所。公社還辦起了獸醫站,新建了從漢王街東橋頭到漢王街西端獸醫站這一段長約300米,寬18米的新街,在橋頭的東側新建了漢王電管站,公社農械廠,公社拖拉機站 , 公社修建隊和漢王鎮農貿市場。
改革開放30多年 , 漢王鎮小城鎮骨架有模有樣。原來的東西大街有效街道延長到870米 , 新建的南北大街長達580米,形成了一個“十”字型的集鎮模式。街道配套有上下水管道,排水暢通,自來水供應到每個商鋪,全街路燈安裝齊備,分段設有監控設備,全部硬化的街道路衛生天天打掃。建設移民搬遷小區,可居住移民400戶,全集鎮商業服務店鋪近300戶,就業人數約700多人,現在的街上與原來相比實為變化萬千,盡管她長大了,變闊了,漢王人還是喜歡喊她“街街上”。
漢王廟
漢王廟始建于西漢,劉邦駕崩后各地相繼立廟塑像,漢王鎮駐扎過劉邦軍營的地方建了“漢王廟”,原坐落在漢王村二組 ( 李家窩 ) 地界上,一進兩院,共有廟宇26間約 700平方米 ; 廟宇占地約5畝左右,山門前有一操場,進山門正殿是漢王殿 ; 大殿正中的金緣寶座上,坐著的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兩側是韓信、張良、蕭何、陳平的塑像 ; 經漢王殿東西兩側的圓拱門通向后院,后院正殿是“三清大殿”,大殿的門樓上掛著“上元—品 " 黑底金字的大牌匾。前后兩院都有側殿,形成兩個四合院,側殿供奉的有觀音、藥王、龍王、平水明王、文武財神的塑像。整個廟宇威武壯觀,栩栩如生。
漢王廟除在漢中十數縣知名,在關中、甘肅,四川、湖北相鄰地帶也是很有影響的,廟宇一直保留到了上世紀70 年代的中期,曾被搬掉部分塑像辦成漢王小學,后學校擴建搬遷,拆除了廟宇,古廟不復存在。漢王鎮的人們依然銘記它,一年一度的三月十五廟會仍熱鬧非凡。
驚邦河
漢王鎮漢明村西邊的小河叫驚邦河,從北面秦嶺南坡的邁兒口山谷里蜿蜒流淌下來,再一路直奔漢王廟,陳家營,馬家壩,呂家村南下漢江,約有十幾公里長。1967年前驚邦河到處都是亂石灘,白色的圓圓的鵝卵石撒滿河灘,驚邦河流淌在兩道丘陵之間,是一片空曠之地,常有野狼出沒,小孩單獨不敢去。
1964年農業學大寨,驚邦河成了墾荒拓地的主戰場,把滿河的石頭揀去修房、填路、砌石坎,40多米寬闊的河道被擠成了一條小水溝,再也見不到自然寬廣野性的驚邦河了,驚邦河僅留下了悠遠而又迷人的傳說。驚邦河是季節性雨水河,常年干涸,無法解決當地人們祖輩靠天吃飯的困局。1973年修通了東干渠,引褒河水從驚邦河攔腰穿過,這里變成了肥沃的稻田。驚邦河見證了漢王六十年的歷史巨變,從互助組、農業初級社、人民公社、革委會、村委會,漢王鄉變成了漢王鎮,九嶺十八坡變成了米糧川,人們年年月月再也不為吃不飽肚子發愁 !
石山寨
走進漢王鎮,向北看去,最前面的山頂上有一處一處的山寨,像小型長城一樣顯現在人們的眼前。古老山寨形成了一個山寨群,它們分別是白家口西山頂上的金龍寨和韭菜寨,愷兒口西山頂上的大坪寨,豐家口東山頂上的虎頭寨 ( 又稱郭家寨 )。這四處石山寨均屬漢王鎮管轄。按寨墻內的面積計算,金龍寨約有十畝多地,韭菜寨約有七八畝方圓,大坪寨約有800多畝地,虎頭寨頂也有三五畝。這些山寨的名稱基本上都是以它的自然特征命名的。
關于這些山寨的傳說,一種是早在太平天國戰亂時,洪秀全軍隊來過這里,駐扎在這些山頂上,筑壘起了這些山寨,在寨內軍訓,練兵,用這寨墻的高堅,防御敵人的襲擊所用。另外一種說法是,在古時候,社會動亂不安,隨時有匪賊來村莊洗劫老百姓的財物,那幫匪賊兇惡毒辣,當時人們稱其“長毛賊”,為了抵御這幫賊匪的搶劫和襲擊,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在山頂上用石頭壘起這些山寨,當發現有賊匪前來襲擊,村上人以擊鼓或鳴鑼為信號,眾鄉親立即攜帶重要財物和糧草 , 快速爬上山寨,以躲避匪劫。如果長毛賊膽敢向山寨上追來,眾鄉親就把寨子上的石頭往下滾,那亂石飛滾下山,匪賊們就無法爬上山去,會放棄侵擾這個地方逃竄它地。傳說虎頭寨又稱郭家寨,是姓郭人的私人山寨,大概是富豪人家自建自用的 ; 而大坪寨和韭菜寨等就是平民百姓共壘的山寨,是供貧苦人共享共用的山寨。
這些山寨的墻內墻外山坡上,都生長茂盛的可供食用的野生韭菜,傳說野生的韭菜可能是那時人們留下的種子,后來越繁生越多,就遍山就有了。石山寨的共同特點一是選擇的都是距村最近的山頂,二是就地取材,全部是用石頭壘砌起來的,沒有做任何縫隙處理和加固處理,石頭縫可透視四方,三是現在寨墻高度都在1-2米左右,寨內比較平坦,寨外都是懸崖陡坡,十分險要,四是石山寨出入口坡道平緩,且很隱蔽,從留存的遺跡看,比其他段落壘的厚實寬大一些,五是寨墻內的開闊地沒有任何建筑物。以這些石山寨的構成特點來講,無論是駐扎過軍隊,做過練兵營地,還是老百姓為躲避賊匪搶劫,做為逃難棲身之地,都是易守難攻,算是一種智慧的護身之法。后來植樹造林,山上都成了林海,參天大樹遮住了山寨,但它依然長久地屹立在那里。
(作者為漢王鎮惠風書屋暨家風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