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漢中市博物館有關歷史文物展陳,了解漢中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情況。他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久負盛名,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緊扣“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聚焦文化賦能關鍵,一體推進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旅融合、產業發展——
讓中華文脈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記者 朱媛媛
漢中市博物館望江樓。 記者湯江攝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漢中考察時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要發揮好博物館保護、傳承、研究、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守護好中華文脈,并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久負盛名,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天漢大地正奏響文化傳承創新的動人樂章。古棧道遺跡與摩崖石刻解碼文明密碼、漢調桄桄在舞臺綻放藝術魅力、漢中藤編在指尖編織致富圖景……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緊扣“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聚焦文化賦能關鍵,一體推進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文旅融合、產業發展,讓中華文脈在新時代奔涌不息,為高水平建設文化強市注入澎湃動能。
文物“潮”起來:博物館里的古今對話
盛夏的市博物館,古樹遒勁挺拔、庭院古樸典雅。在拜將壇館區書畫展廳,“問道石門”——石門十三品漢魏書風研創作品漢中特展正在上演文化盛宴,引得眾多書法愛好者專程前來,在筆墨間與千年經典對話。“今年5月底,‘問道石門’薈萃石門石刻珍貴拓片與當代老中青三代55位書法名家力作,在中國美術館驚艷亮相,收獲滿堂喝彩。為持續深化‘讓文物活起來’的探索,讓經典既能接續傳承,又能回歸鄉土汲取滋養,我們特意把這些當代名家精品‘接回家’,這場展覽將一直持續到8月底?!笔胁┪镳^業務科科長王雅茜的話語里,滿是對文化傳承的熱忱。這樣的文化探索,是近年來市博物館日新月異變化中的一抹亮色。為盤活館藏資源,博物館以漢中地域歷史、珍貴文物故事為主線,精心打造《原始人的生存日記》《古跡的悄悄話》等6套智慧數字云課堂課程。那些原本躺在展柜里的文物,通過互動化、趣味化、數字化的形式,讓學生們覺得歷史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感受的鮮活存在。越來越多的學子走進這座歷史殿堂,在研學活動中探尋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2024年,190場研學活動、5.1萬人次青少年的參與,便是這份努力最生動的見證。在拉近與青少年距離的同時,博物館的創新腳步從未停歇。全景數字化項目的建成投用,讓文物有了更多“亮相”的方式——云展覽打破了空間的界限,云課堂讓知識隨時可學,云講解讓文物故事娓娓道來。在一個漢細線紋銅樽前,劉女士正陪著孩子仔細搜尋著文物上的朱雀圖案,“孩子看了‘藏在博物館里的神寵’線上展后,就對那些蟠螭、朱雀、海獸著了迷,今天特意帶他來實地探訪,讓屏幕里的知識變成眼前的歷史?!彼χf,這樣的“線上+線下”文化之旅,特別有意義。沉默的文物還通過文創產品,以時尚姿態走進現代生活。“我們以‘石門十三品’摩崖石刻中的石門、玉盆、袞雪、石虎為原型,用漢中玉作原料,制作了冰箱貼、手把件、書簽、梳子等系列文創產品。從3月推出到現在,特別受歡迎?!笔胁┪镳^非遺文創店店長劉爽說。這些年,市博物館的成長有目共睹。去年,它成功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年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100萬人次大關,在首屆“博協杯”全國博物館講解大賽上,志愿者講解員還勇奪志愿組桂冠。這些亮眼成績,正是博物館在傳承與創新中接續奮斗的生動注腳。市博物館的發展,是漢中加強文物保護、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的生動縮影。如今,漢中已圓滿完成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復核“三普”文物點4188處,實地復核率達100%,還核查出新發現文物307處?!肚厥窆诺罎h中段保護利用實施方案》的出臺,第三批9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遴選,漢中東塔凈明寺、中共陜南特委代表會議舊址等18個重點文物保護項目的實施,以及78個基本建設考古文勘項目的完成,都在訴說著這座城市對歷史文脈的珍視與守護。文脈悠遠,弦歌不輟。從漢中之“漢”看文脈傳承、探漢源秀美、見非遺智慧,漢中正行走在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道路上。
非遺“活”起來:老手藝里的新動能
“太陽出來像盆火,曬得賢妹沒處躲……”2025年中國原生民歌節開幕式上,漢中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光琴手持薅秧竿,與身著陜南特色服飾的鎮巴演職人員在內蒙古遼闊草原上演繹《薅秧歌》,陜南民歌的婉轉旋律與現場氛圍交織,譜寫出動人樂章。同一時刻,日本大阪世博會上,寧強羌繡的精美紋樣在聚光燈下流轉,羌編竹器的靈動造型與羌漆器皿的溫潤光澤交相輝映,這些與現代設計碰撞出的非遺產品,化身獨特的文化使者,在國際舞臺綻放異彩,現場實力“圈粉”。而在渭南市舉行的陜西省瀕危劇種展演中,漢中漢調桄桄與端公戲的青年演員們,以扎實功底和靈動表演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行云流水的武打場面贏得熱烈喝彩,向省內外戲迷展示著漢中非遺的獨特魅力……這些亮眼表現的背后,是近年來對非遺的持續挖掘、精心整理與活力傳承,漢中非遺走出了一條蓬勃發展的新路?!稘h中藤編》專著的出版,讓這項古老技藝有了系統的文字記載;7件藤編佳作走進國家非遺館,向更多人展現指尖上的匠心。鎮巴民歌的悠揚曲調、略陽罐罐茶的醇厚滋味,在全國民歌展演、原生民歌節、中國非遺博覽會上圈粉無數;漢調桄桄更是登上央視《2024戲曲春晚》《天下第一團》等舞臺,讓傳統戲曲與萬千觀眾隔空相遇。在不同的舞臺上,漢中非遺用各自的方式講述著生動的地方故事。非遺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傳承,更在于與時代同頻共振。“非遺一圖游”小程序讓人們指尖輕點就能邂逅非遺之美;漢中藤編、簧石弓箭團隊憑借創新思維躋身市級青年科技創新團隊,4個研究課題入選省級非遺研究課題,《國家級非遺“漢中藤編”編織技藝的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還獲得了文旅部科技創新研發立項,為非遺注入了科技活力。從1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個省級基地,到新創建的19家省級非遺工坊,非遺的“傳習所”越建越多,非遺代表性項目正化作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漢中藤編師”“西鄉秦巴茶工”“寧強羌繡工”成為省級勞務品牌,“漢中藤編”區域公用品牌戰略發布,更讓《漢中藤編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發展”案例。如今的非遺已經不再只拘泥于傳統,它正綻放時代新蕾。走進漢臺區東大街“禮遇漢臺”非遺文創店,店主湯佳玉正通過直播平臺向網友展示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在這家60平方米的店鋪里,非遺布藝、掐絲琺瑯車載香薰、油菜花主題微鉤胸針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拔覀冎铝τ趯F代手工藝與非遺元素相結合,在創新發展中講述漢中故事,現已成功開發出20大類文創產品,并為20余位‘漢中巧娘’搭建創意手作平臺?!睖延窠榻B道,他們還經常舉辦手工藝培訓,累計幫助村鎮100余名婦女實現居家就業。從鎮巴民歌進校園培育“小傳人”,到打造黃官非遺特色小鎮;從漢調桄桄多次亮相央視舞臺,到漢中藤編遠銷海外市場,漢中非遺積極探索傳承活化利用新路徑,實現著從“活下來”到“火起來”的精彩跨越,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煥發著新的光彩。
文旅“融”起來:山水間的文化韻
“撈紙需將竹簾均勻浸入紙漿,輕晃使纖維附著……”暑期的蔡倫墓祠景區,講解員手持竹簾演示古法造紙技藝時,周圍早已圍滿了舉著手機的家長和瞪圓眼睛的孩子。大家順著工序親自動手,打料時的木槌聲、撈紙時的輕呼聲此起彼伏。當帶著草木清香的紙張在陽光下漸漸成形,孩子們的驚嘆聲里,藏著對千年技藝最鮮活的敬意。“原來古時候的文人墨客寫字的紙,要經這么多手呢!”11歲的李晨希捧著自己造的紙,手心沁著汗卻笑得燦爛,這是她第一次知道,1900多年前蔡倫用構樹皮經浸泡、蒸制、搗漿等工序造出的“蔡侯紙”,藏著這么多智慧。不只是蔡倫墓祠,在洋縣,更多非遺技藝正借著文旅融合的東風蘇醒。這座攥著深厚歷史與豐富非遺的小城,把《大咸德陳醋釀造技藝》《謝村黃酒釀造技藝》《洋縣懸臺社火》傳習所都變成了景點。游客在醋坊里看老師傅翻攪醋醅,在酒坊中聞新酒出缸的醇香,在社火表演前為驚險的懸臺造型驚呼——曾經隱匿于街巷的非遺技藝,如今蛻變為游客爭相體驗的“活態文化”,文旅的“流量”正悄悄變成滋養產業的“留量”,涌動出強勁的經濟動能。佛坪的周末也同樣充滿生機。西安市民鄭女士帶著孩子剛從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出來,熊貓啃竹的憨態還沒從孩子的笑聲里散去,下午她們就鉆進了佛坪老街的非遺工坊。魯班鎖在孩子們手里拆拆裝裝,榫卯咬合的“咔嗒”聲里,沉睡的非遺正一點點在指尖蘇醒。“我是在西安地鐵里看到了佛坪旅游的宣傳海報,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乘坐高鐵過來又快又方便。漢中的特色美食、山水美景和人文歷史讓我期盼已久,這一趟果然不虛此行?!眲⑴侩y掩笑意地說。這些散落在各處的熱鬧,是漢中文旅融合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我市文旅系統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深入推進旅游產業化,豐富優質產品供給,全力打造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同時,加快“三條旅游線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新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家,12個新增A級景區、4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像珍珠一樣串起全域風景,41條線路入選全國全省旅游精品線路。秦嶺一號旅居專線、“游漢中”小程序被評為全國交旅融合、文旅部5G+應用典型案例。這些成長,都在訴說著一座城市對“詩與遠方”的用心。旖旎的自然風光構筑起漢中魅力的基底,而千年文脈的肌理則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如今的漢中,“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優秀旅居目的地”等標簽愈發閃亮,連續3年榮登中國地級市傳播熱度百強榜。從蔡倫紙里的纖維到熊貓基地的竹林,從醋坊的酸香到老街的榫卯,這些浸潤在街巷肌理、融入山水脈絡的文化印記,讓美不止于眼觀更在于心感。當自然風景與文化底蘊交織成詩,每一步行走都成了與歷史的對話,每一次駐足都能觸摸到城市最鮮活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