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自古以來交通樞紐地位重要,軍事戰略地位顯要。在溝通東南與西北,加強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融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漢中古城歷史悠久。據《史記》記載:“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說明漢中這座古城距今已有2547余年歷史了。
認真翻閱浩瀚的史志古籍,仔細尋覓眾多的古物遺跡,一座歷史悠久、古老滄桑、堅固厚重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美麗畫卷,將徐徐展現于你的眼前。
漢中古城歷史悠久,城址輪廓分明。漢中最早形成城市雛形應該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以后。據《水經注》所引的佚書《耆舊傳》記載:“南鄭之號,始于鄭桓公?;腹烙谌?,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即漢中郡治也?!编嵒腹篮?,鄭國一部分臣民翻越秦嶺,南遷到了山清水秀的漢水之濱聚族而居,并將其所居之地取名南鄭,以示不忘其根。實際上在古褒國存在的同時,公元前770年以后就有來自關中地區的鄭人開發漢中,并且與褒國人友好相處,共同生活在漢水上游這片土地上。
戰國初期,秦國的勢力進入漢中,《史記》載: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國的“左庶長城南鄭”是漢中城垣建設的最早記錄?!妒酚洝で?/span>本紀》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薄端涀ⅰゃ嫠吩唬骸爸荇鐾醵?,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睗h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大會群雄,裂土封王,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碑敃r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嫌項羽不遵奉盟約,很氣憤,想謀攻項羽。班固的《漢書》記載:“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蕭何)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臣愿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span>漢王曰:‘善?!?/span>乃遂就國,以何為丞相?!?/span>
劉邦做了漢王對城墻進行了擴建加固。文獻記載:“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以田叔為漢中守,屬縣十二。叔既饋以軍餉,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睏钍鼐础端涀⑹琛酚涊d:“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從秦厲公共筑城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統一天下之前,漢中一直是戰火頻仍之地,先后被蜀國、楚國、秦國占領。
秦國左庶長所筑的南鄭城規模如何已不可考,關于這座城市的位置在何處?有“新橋說、古城村說、原址說(即現在漢中城)”三種說法。漢中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史學者郭榮章先生根據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先后五次在今漢中市城區內北校場(今萬邦廣場)、中山街、北環路西段、太白泉(太白路北面)、古天爺廟(今西大街小學)城西北角出土古井遺跡(內有漢磚、井圈等物推測為漢井)推定,秦漢南鄭城即今漢中城區。據資料記載,1971年在北校場挖地道時,出土兩節陶水井圈。1975年在中山街、1984年在北環路原油脂公司工地各出土兩節陶水井圈。1991年11月在西大街小學北側建筑工地發現古井四口,出土井圈四節。1983年在石灰巷發現一漢代窖藏。1987年在中山街發掘漢代陶制井圈和排水管道。1990年和1994年在城內太白泉發現漢代水井遺址五處,其中有陶制水井圈的四處,磚砌水井一處,在井內發現有漢代汲水陶罐和銹蝕的鐵劍、錢幣等。陶制井圈直徑85至100厘米,厚3厘米,每節高45至50厘米,以上出土文物均收藏于漢中市博物館。
漢中文史學者張尚中先生經過閱讀史書和考證,出版《老漢中》一書中亦認定秦漢南鄭城址即今漢中城區,并敘述:“漢中城墻很古老,史書記載,是建于戰國時期的秦厲公共二十六年……漢中城墻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十分宏偉?!薄懊髑鍍纱?,漢中城墻又多次整修,東西南北依次為朝陽門、振武門、望江門、拱辰門?!?/span>
現漢中西城墻遺址已整修并立碑保護,其碑文曰:“據史料記載,漢中城始建于周貞王十八年(前451年)……后僅留此段殘垣?!蔽鳝h路與將壇西路交會處修建的“護城河遺址”廣場和亭子,立有十通《護城河遺址》碑即《漢中城區歷代變遷圖》,圖文并茂記載了“夏朝時期、周朝時期、漢朝時期、隋朝時期、宋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初期及城市總體規劃?!绷碛形逋ū讨畎?、杜牧、岑參、陸游、辛棄疾等著名詩人贊美漢中的詩詞。
古城墻南段(幺兒拐)的一段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建樓房時拆除,市民們記憶猶新。根據市檔案館編輯的2013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漢中舊影》及有關史志記載:漢中古城墻輪廊大致是今天的漢中南北團結街以西、將壇路以北、西環路以東、勞動路以南。今天市民們習慣說的一些地名就形象地描述了漢中古城的大致輪廓,如東門橋、西門口、南門么兒拐、新南門、北門口、虎頭橋、三臺閣(今飲馬池東南角)等。漢中人耳熟能詳,排列方正有序的東關、南關、西關、北關更加能反應出漢中古城墻鮮明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