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走進漢臺 新聞中心 政府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專題專欄

東關、十八里鋪和龍江的喧響

漢臺中心城區是天漢大地資深的板塊。這一塊天漢城區的中心地帶,很長時間叫做老南鄭,也曾經叫做小漢中市,以區別于現在的漢中市,而現在的漢中市過去則叫漢中地區,有些人也叫“大市”,總之,以不同于曾經的小漢中市。作為非遺文化,中心城區似乎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可是細細打量,你會發現這里的許多神秘和神性之處。你走進去,恍見古漢臺、拜將壇、東塔乃至虎頭橋、萬壽寺的古風,凝眸一些地方,咂摸著什么,也吸納著什么,漸漸地有些沉沁,也有些沉醉.....


在老漢中城的四門四關中,東門和東關最為有名。因為東門有一座影響久遠的東門橋,而當年隨著漢水水路的興衰、陸路的興盛,大量的商賈政要和文人墨客從柳林渡口上岸,隨鋪方向進城,使得東門東關一帶異?;鸨?。還因為,20世紀30年代西北聯合大學內遷漢中,一部分住在東關及其東面的魏家壩一帶,并在城固設立總校區,數萬人匯集,平添了東關的繁華和興盛。

舊時東關是漢中貨物交易集散地,形成于明代,繁盛于清末,由于漢中水路發達而超過其他三關,在整個陜西享有盛名。到東門橋,一條街到處是掛著匾牌的商鋪和貨棧。關口向南的皮坊街逼仄狹長,出產拉長或縮短的熟牛皮條,生意興旺??v深百余米有一處舊時漢中最有名的醫館,空闊的廣場在一邊橫陳,里面有漢中的秦劇團,上演過漢劇秦劇桄戲,也上演過田漢的新劇,可謂年深月久。接下來往東,商鋪林立,有商鋪、貨棧、茶鋪、飯館、醫院、洋煙店和紙扎鋪子,積淀著手工作坊的歷史,也掀起這里日子的浪花。若是你轉回眼睛,漫步在往昔的東關老街,一邊是從碼頭熙熙攘攘裝卸貨物的人影,腳步沉重,也含著日子的充實;一邊是這兒那兒逛街的人流,男人女人,先生夫人和小姐,店鋪生意正忙,食品味道誘人,從白天到黑夜,那情形也是不錯的。據說這里的鹵味不錯,肉香大老遠就能飄過來;還有東關的羊肉泡,一碗一碗地賣著,老馬家的羊肉泡吃著吃著也有了老字號品牌。

東關的老建筑是有名的。由于街道很長,正街的門牌號都排到了三百號以上,加上小巷岔巷,就有些駁雜神秘。東關的地面那會兒也是磚石鋪就的,喋喋的足音,足以深味。你走進去,他走進去,她飄逸著,很快就不見了。牌樓聳立,正房和廂房勾連,門扉不寬,可一旦打開進入就很是幽深,如同進入時光的深谷里,漸漸地得到浸潤。那些板壁,那些門洞,乃至門扉和小院,都令人遐想。許多的年辰,許多的歲月,許多的人,在這些壁板中降生、生長乃至老去;無數的女子,無數的漢子,在這里歡天喜地成家,生養孩子,也在這里被日子洗刷,漸漸地老去,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實在是不絕如縷。腳步聲響起,自行車輪滾滾,鐵環在夜晚滾動,飛跑的孩子們也在這里長大。鈑金店敲打著,面皮店熱氣騰騰,象棋攤子在老樹下擺好,麻將鋪子這兒那兒濤聲掀起,鞭炮店提供著年節的歡樂。你的熟人,他的親人,都或許在東關居住過,體驗一方水土,成為這里的人,也為這里創造出一片繽紛的日子,之后漸行漸遠。

在東關的老街上行走,覺得年深月久之中這些房子都是沉甸甸的,也會覺得日子格外稠密,那些深巷,那些小院,還有發亮或者暗淡的門牌號,以及庭院深深的小小紅花,都吸引著人,深入進去,算是領略著什么人世的秘密。

到了某個時候,由于城市道路擴建,東新街建成于南,老東關也被望江路從中間東西一分為二,有的寥落,有的被改造成新式的老店鋪,更多的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待拆遷街區。隨著城市大樓的崛起,在新的世紀的這二十年里,東關還是寂寥下去。2022年初冬再次踏入,這里的幾個街口還是燈紅酒綠,余下來的則是危樓孤樓抑或瓦礫了。這時候,一家老茶館在講評彈,一個說書藝人擺開架勢,說起了《說岳全傳》,電子時代伴隨老舊風味的東關老茶館也開始營業了。

什么時候才能重現老東關的古風呢?什么時候東關的保護才能修舊如舊呢?老東關形銷骨立,不遠處的東塔有些隱約,在諦聽或訴說什么亟待存留著的消息呢!

十八里鋪

鋪鎮在漢臺區以東,道路縱橫,瀕臨漢江,因為從那兒到古城漢中有十八里,反過來也一樣的等距離,那么十八里鋪就成了過去對這里的專稱,后來就簡化了,叫成了鋪鎮。——是一個有店鋪鎮,還是一個因為有了臨江集鎮才有林立店鋪的熱鬧所在?就不得而知了。有一段時間,在有些人嘴里,這個地方又被干脆叫成了兩個字:鋪上!口氣柔曼,帶著無限的想象??赡堑降走€是地名,也就無礙了。

據《漢中航運與工商往事》(“漢中文史叢書”之一,余成新、吳全民著)一書記載,鋪鎮過去是有名的水碼頭,而且貨物和人口流通量極大,是漢中最大的碼頭。由此推斷,這個地方是得了漢江神韻的一處地方,有著水淋淋的記憶。鋪鎮而今隸屬于漢中市漢臺區,地處漢中城東六公里,東以洪溝河為界,與城固縣柳林接壤,東南臨漢江,與南鄭縣圣水鎮隔河相望,西、西北與七里街道相連,北與徐望鎮比鄰,總面積47.26平方公里,1949年至1958年為南鄭縣人民政府駐地,是漢中第一大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明代之前,鋪鎮還沒有官名,只是一個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子,由于村子西面有一個叫做“白鶴寺”的寺廟,這個地方就叫白鶴寺;這個村子西接當時的南鄭府(現漢中城區)只有十幾里路,向東是城固和洋縣,南臨漢水之濱,其糧米富足,水路交通便利,人們生存條件得天獨厚。史傳,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元明戰事頻繁。一日,元朝將領兀良賽領百戶總兵因軍務策馬疾馳在通往南鄭府的官道上,在南鄭府不遠的地方下起小雨,人困馬乏,就下馬緩行。他看見有一個小村莊,便停下來讓農戶給他準備吃的,這位農夫告訴他這里叫白鶴寺,距離南鄭府只有十八里路;他發現這里地方不大,既有本地人,又有湖北四川來的移民,他們開荒種地,收成不錯,還有幾戶做小生意,倒也人氣旺盛。他到旁邊的白鶴寺,但見此第三進院落,香火頗旺。軍爺吃了農戶給他蒸的面皮子和菜豆腐,心里很是滿意?;厝ブ?,他建議給上面寫一個折子,在那個有白鶴寺的地方設立一個驛站,上頭沒有回音,可是十八里鋪的名字卻叫了起來。這是此地名字來歷的第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朝建立初期,朝廷就在此地建立一個驛站,當時驛站也稱“鋪遞”,這里就叫白鶴鋪。由于白鶴鋪當時距離南鄭府剛好十八里路程,因此人們習慣地稱呼此地為十八里鋪。反倒是白鶴鋪這個官名,先是掛在人們的口頭上,后來在官文中也逐漸消失了。后來又改成鋪鎮的掌故,倒是沒有確切的說法,可能如前所述是由于這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熱鬧繁榮的集鎮的緣故,據說鋪鎮因為商鋪林立而得名,又因為距離漢中城十八里,又名十八里鋪或者八里鋪。

鋪鎮能成為南鄭第一大鎮,有地域優勢和三大集鎮說。從地域來看,鋪鎮東至城固不足百里,地勢平坦,人口較多,為魚米之鄉。而其三大鎮說,則是因為正南的南鄭有“三口子鎮”,東面的城固有“二里壩”,而鋪鎮的北面則有一個古老的“武鄉鎮”和“文川鎮”,他們成為鋪鎮的衛星鎮。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鋪鎮距離漢江“麻柳灣”水運碼頭只有七公里,東路的上水船,西路的部分下水船,多停泊于此,來往的部分貨物從碼頭轉入鋪鎮。那時候陸路交通不便,西通甘、青的交通工具多用駱駝和人背,鋪鎮設有大車店和貨棧,客商投宿和牲畜的草料供應都很方便,加之這里生活成本比古城漢中低許多,且不受夜禁的限制,南來北往的客商投宿于此,使其商業地位日漸提升。長期的地理沿革中,鋪鎮有物資集散地和工商樞紐之特征,底蘊豐厚,值得打量。1921年出版的《續修南鄭縣志》記載:“東路十八里,市當街衢,商賈云集,每日赴市者,戶摩轂擊”。十八里鋪作為南鄭城東的第一個碼頭擔負著上行下行貨物的裝卸、京都和隴東、川北地區來往貨物的中轉以及旅客的上下船,運輸任務十分繁重。上運至此的砂糖、茶葉和棉花,每年各約十萬斤,皆卸貨于此。紫陽等地的茶葉運輸到此也需要一月時間,沿途水流很急尤其是黃金峽一帶險灘不少,只有到了十八里鋪之后才平緩下來。1936年,隴海鐵路修通,陸路運輸成為主干,水路運輸一落千丈。上世紀五十年代,鋪鎮水路客運每日約5000人次,有船45只,其中長途19只、短途26只;六十年代年客運量3000人次左右,后來航運江河日下,終于停運。到了1974年,石泉水庫建成,漢江河被攔腰截斷,興盛多年的漢江航運終于宣告終結。此后,鋪鎮依然還是一個陸路物資集散地,承擔著交易物流的重要職能。早年,鋪鎮有貨棧批發商人10余戶,有藥業商人20戶,有雜貨業商120戶,有百貨布業40余戶,有土布業10戶,有鐵器業10戶,兼有屠宰肉食業、旅店業、茶館業、理發業,可謂齊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鋪鎮的鄉鎮企業也同樣異軍突起,鋪鎮家具廠很是有名,很是紅火了些年,陳秀云的故事還拍成電視連續劇,產生深遠的影響。

站在鋪鎮的街頭,是不是要去吃一碗這里聲名遐邇的涼粉呢?有人從城里來買,一次竟然要了十八......

龍江

龍江每一年的春節,民間還是有舞龍的表演,和采蓮船一起走街串巷,甚是熱鬧;只是平時,一年里漫長的日子,舞龍的節目很少上演,于是就寂寞著,將日子一天天度過去。作為一種圖騰,龍江的龍文化也應該是久遠的,有著龍江的龍舞,那飛龍在天、龍吟龍翔的情形,也應該是聲名遠揚的。據《秦巴深處的記憶》一書介紹,漢中龍江龍舞道具的制作技藝,也是可圈可點的。龍江在古褒國境內,早在12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南鄭縣梁山龍崗寺與龍江隔河相望。龍江自古地處漢江、黑龍江(今褒河)環抱之中,夏秋之際常遇洪澇干旱之災,故歷史上有敬天畏龍之習。當地敬龍舞龍習俗久遠,制作龍舞道具也隨之應運而生。漢江舞龍,據鎮內周營村雙龍寺內碑文記載;“明初此地敬奉神龍,嘉靖二年修建寺廟”。這里敬奉神龍與夏禹興起時這個龍的部族一起“行域外”、一起南征北戰,這個龍氏族又以褒人之身化為二龍、伏羲氏族始終在漢水流域活動有關。至今,龍氏家族在龍江三個村存在。位于褒河下游的新營村臨江建有望江寺,這充分說明這里早期就有敬龍舞龍的習俗,敬龍祈雨活動在此有600年的歷史。龍江辦事處居民近一半臨江居住,千百年以來,老百姓在這里繁衍生息,飽經干旱和水患的苦難,村莊被淹,耕地牲畜被大水吞沒,經歷過三年兩不收的困難遭遇。人們沿江修筑龍王廟,搭建祭臺,供上全豬、全羊、全雞,焚燒香紙,叩拜龍王;干旱時為祈雨求水,雨淋水患時為祈福保安寧,豐年時為表達感恩之情,年節時為求吉祥福運,可謂心誠之極。目前,轄區尚有敬奉龍王的寺廟、井神廟20余處,敬龍舞龍已成為當地民間傳統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各村都有舞龍隊伍和制作各種龍舞道具的藝人。早期舉行祭祀活動以草龍為主。明清時期,沿江村民多以稻草、柳條、蘆葦葉、龍須草、布料為主軋制而成,以在寺廟、沿江舉行祭祀活動為主,由寺廟住持和氏族長輩牽頭。民國時期,一般由當地地頭王操辦祭祀活動,大多以布龍、握桿龍為主。新中國成立初期由農會主持,制龍舞龍成為人們的民間樂趣、習俗,屬興盛時期。年輕人入伍,歡送勞模、豐收慶賀,年節喜慶等時候,都以制作龍、組織人員舞龍迎送慶賀。20世紀80年代初期,龍江鎮成立文化站,在其引導下,各村的舞龍又得以興盛,制作龍舞道具以恢復。龍江龍舞道具的制作地在龍江辦事處。龍江龍舞的道具以草龍、板凳龍、握桿龍、彩龍(布龍)四大類為主?,F存4類、12項道具個個不同,各有特點。草龍分三種,一是早期用柳條編制而成的,長約5米;二是用龍須草(鋼草)編制而成,骨架和長繩長達11米;三是用稻草(稻谷草)編制而成,上呈糯米草和酒谷草,由骨架和長繩組成,長約15米。草龍最原始的制作方法,是將糯米草和普通草辮在一起,合成粗13至15公分,有三股,木棍插入其中,用繩子固定,用于寺廟祭祀活動,邊舞邊燒,稱其為火龍。板凳龍有一個三條腿的長凳為骨架,腿高30至50公分;長凳單腿一頭用稻草或者竹篾做成龍骨架綁成龍頭,另一頭成龍尾,十分好看。握桿龍龍身部分長近5米,粗20至25公分,兩頭各用竹篾制作成龍的頭尾,舞動時靈活機動,可上可下,給人留下精彩、玄奇之感。布龍又稱彩龍,頭尾用竹篾木棍編制,定做骨架,裱糊著色,龍身用竹籠長繩四根串起,粗25至38公分,長可達40米,分為7節、9節、11節乃至13節以至更多,但必須是單數,以體現傳統的美感和講究。其實,在實際的操作中,技藝的成分越來越大,匠人也就是能工巧匠的體現也越來越明顯,就連草龍的草料選擇和布龍的捆扎,那也有著某種渾然天成;至于說表演時的技藝成分天然展現,也是有的,那時候,道具因人的能動性神出鬼沒,那也是肯定的。應該說,龍江舞龍道具的制作很有價值,但也面臨瀕危,主要是收益差、后繼乏人,而且時日漫漫,沒有年輕一代的加入是注定不行的。由此聯想到初秋到龍江的感受,覺得那里的很多人,特別是嫁過去的外鄉人,對龍舞道具的制作和舞龍表演所知不多,她們聽說過,沒有怎么見過,而且由于忙著做生意,也無暇他顧,對民間的龍文化之興盛,實在有些令人憂慮。

龍江舞龍道具是龍文化的一部分,是一方水土的精神圖騰,開拓著龍江人的精神疆域,更激蕩著龍江兒女的精神世界。據從這里走出去的龍江建筑公司老總張德順介紹,他的龍江建筑公司這些年正是有了龍的庇佑才一路順風順水,蒸蒸日上,他本人也因為致富有方被鎮黨委選為老家村上的第一書記,帶領鄉親們脫貧,而今喜歡做善事,用文化的眼光抓開發,很有一些成就。無獨有偶,從龍江走出去的另一個游子劉清河,在陜西理工大學當教授,多年以來,他孜孜不倦沉沁在漢水文化和龍文化的研究,其感受甚至可以寫成鮮活的小說;他編著《漢水文化史》,注目漢中江河與堰渠,研究漢水文明,挖掘龍文化,傳播龍江的龍馬精神,用自己的作為詮釋著龍文化,也揭示著龍文化的深層底蘊。

漢中中心城區的漢臺,土地并不那么遼闊,但是人文資源富集,里面的故事很多,期待更多的人游弋其中,講好漢臺故事。

(作者為原地稅系統文學創作協會主席,漢中市作協副主席。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_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_日本老肥婆bbbwbbbwzr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