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漢臺區宗營鎮楊家山村人氣不減,從早到晚,村里隨處可見走走停停的小汽車,三五成群的游客。環村柏油路寬闊平整,小微景觀匠心獨具,濃濃的田園氣息,醇醇的民俗味道,讓游客們流連忘返。
去年以來,這個坐落在秦嶺腳下的脫貧村,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指導下,先后爭取近千萬元資金實施獅子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以工代賑項目、村組道路改擴建項目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結合村情實際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四微”(微改造、微自治、微文化、微經濟)新路徑,一舉成為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新亮點,入選全省“千萬工程”示范村。
微改造,舊物煥新留住鄉愁記憶
廢舊磚瓦砌成錯落有致的矮墻,舊石槽、破瓦罐變成了別致的花盆。犄角旮旯的空地上,都被見縫插針地種上了花花草草,變成了一個個袖珍花園。
每個花園里,都會安放一個老物件:碾院壩的石轱轆,磨面的石磨,舂米的石臼,廢棄的壓水井……漫步楊家山村,隨處可見“變廢為寶”的小巧思。這些曾經影響村容村貌的老物件,蝶變為歷史感滿滿的微景觀。
村黨支部書記楊超介紹,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過程中,村里堅持“就地取材、舊物利用”,通過微改造把村頭組尾的亂旮旯、房前屋后的“老垃圾”變成小景觀,變成鄉愁記憶,成為游客最喜歡的打卡地。
今年,村里實施了總投資700萬元的獅子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以工代賑項目,過去污水亂排、垃圾亂倒的干河溝,搖身一變成為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的景觀帶。
微自治,多元共建凝聚治理合力
整齊碼放在鐵架上的柴火,被竹編籬笆圈起來的菜園子,村道戶路邊的綠化帶、小花池……在楊家山村,游客們看不到柴草亂堆、垃圾亂倒的情形。
“村上提供鐵架子村民自己碼好柴火,村上提供竹竿村民自己動手扎籬笆,村上提供花草村民自己栽種……”楊超說:“用勤勞雙手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已經成為我們全村人的共識?!?/span>
“一直盼著拿到這個獎牌,今天終于拿到了,全家人都很高興!”村民張成德指著堂屋門上掛著的“最美庭院”獎牌,臉上笑開了花。
在楊家山村,誰家獲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誰獲評“好公婆”“好兒媳”,誰家的老物件擺哪等等,全都由村民自己說了算。組里事情,組長召集個院壩會說一說;村上事情,村“兩委”召開個村民代表會議一議。人人都能發表意見,事事都商量著來,村民真正成了鄉村治理的主角。
微文化,創意賦能激活鄉村魅力
楊家山村,吸引游客的還有那些拙中見巧的農戶房屋上的彩色墻繪:綠皮火車呼嘯而過,金黃麥浪翻滾眼前,銹跡斑斑的壓水井,高大“霸氣”的東方紅拖拉機……
“三線建設時期,村里很多人參加過陽安鐵路建設,對綠皮火車很有感情?!辨傸h委副書記、鎮長胡波說:“這些墻繪中的風景、人物、物件,來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家山村的現實生活,承載著全村人的共同記憶?!?/span>
村史館的展柜里,整整齊齊擺放著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物品,有糧票、馬燈、老照片,還有原漢中縣、褒河區、張寨公社和楊家山大隊的紅頭文件。
村里沿獅子河畔、環村道路大力開發星空露營、攝影采風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深入挖掘漢王城、下寺廟等歷史遺存的文化內涵,精心打造“我們一起回鄉”引流IP,讓游客在綠水青山間觸摸最真實的鄉村文化。
微經濟,資源盤活拓寬富民之路
村南頭的田地里,數百畝藥材郁郁蔥蔥,節水灌溉系統蔚為壯觀。去年,村上與外縣中藥材公司企業共同投資建設220畝標準化白芨、大黃種植基地,預計年產值突破80萬元。
村北頭的捷帝鑄造社區工廠里,工人們正在熟練地操作機床。社區工廠負責人李培鵬介紹,這些工人多數是本村村民,也有鄰村村民,生產旺季每天用工四五十人。
“我主要負責打磨鑄件,每個月能掙三四千塊錢,”村民楊巧玲高興地說:“掙錢、顧家兩不誤,社區工廠確實好!”
“產業就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辨傸h委書記劉繼剛說:“楊家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村民的土地,招引客商共同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利用原村委會閑置的舊房子,招引客商建設社區工廠。這樣做既盤活了農村資源,又壯大了集體經濟,還幫助很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很多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返回村里發展?!?/span>
在鎮黨委、政府幫助下,楊家山村還采用“政府投資+社會資本+村民資產”合作模式,用150萬元產業資金撬動423萬元社會資本,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年均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去年,楊家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較脫貧退出時分別增長42萬元、0.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