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爬上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漢臺區七里街道辦事處鎮江村的“紅成家庭農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劉紅翠與丈夫李紅成穿梭在綠油油的菜畦間,竹籃里很快裝滿了鮮嫩的黃瓜和飽滿的番茄。這個由50畝設施蔬菜與20畝露地蔬菜組成的農場,不僅承載著一家人的生計希望,更見證著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歷程。
劉紅翠與丈夫李紅成日常管護大棚果蔬。何淼攝
從“電視學徒”到“土專家”九十年代末,懷揣創業夢想的劉紅翠夫婦決定投身農業。起初,他們嘗試種植草莓、桃子,但由于缺乏經驗接連失敗?!澳菚赫媸敲^過河?!崩罴t成回憶道,沒錢請技術員,他們晚上就圍著電視看農業頻道,邊看邊記筆記,硬是把電視里的知識搬到自家田地里。
不服輸的夫妻倆如癡如醉地鉆研種植技術。終于,第一茬黃瓜的成功收獲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澳谴呜S收給了我們信心,也讓我們明白,農業是個技術活,必須得下功夫鉆研?!眲⒓t翠笑著說。
隨著經驗積累,夫妻倆逐漸明確分工:李紅成主攻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劉紅翠負責市場開拓。從土壤改良到溫濕度控制,從病蟲害防治到新品種引進,他們親力親為,硬是把自己“逼”成了當地有名的“土專家”。走進1.2畝的水果黃瓜大棚里,“未來103”品種正順著吊繩攀爬。朱媛媛攝
一根黃瓜里的“致富經”走進1.2畝的水果黃瓜大棚里,“未來103”品種正順著吊繩攀爬,隨州摘下一個,瓜把帶花、咬開能聽見“咔嚓”脆響?!斑@種黃瓜口感細膩香脆,商品性特別好?!崩罴t成自豪地介紹,這是他們2017年用黃瓜和白子南瓜嫁接成功的一個品種,非常適合本地氣候、土壤。
“前幾年最高畝產三千斤,按每斤2.5元計算,收入就達七萬多元?!崩罴t成說,雖然這兩年市場飽和度有所下降,但收益仍遠超普通黃瓜。更讓夫妻倆驕傲的是,他們的嫁接苗成活率高、品質好,深受種植戶信任,現在每年幫周邊農戶代育70000株苗。
為拓寬銷路,劉紅翠還玩起了抖音短視頻?!芭男┨镩g地頭的視頻,粉絲還不少呢!”她笑著說,每年5到10月的生產旺季,農場會迎來一批批城里人采摘體驗,既賣出了蔬菜,又帶動了鄉村旅游。
劉紅翠穿梭在綠油油的菜畦間,整理黃瓜藤蔓。朱媛媛攝
“夫妻檔”變身“領頭雁”經過多年發展,“紅成家庭農場”已形成集種苗繁育、大棚種植、產銷對接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年純收入達二十萬元。但夫妻倆始終記得“先富帶后富”的初心。
“我以前沒啥手藝,只能到處打零工,一個月掙一千多塊錢,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的?!?8歲的李桂蘭蹲在自家菜地里,一邊給番茄苗綁蔓一邊說,“看見老劉家的農場效益好,我心里也躍躍欲試想種菜,他們兩口子非常熱心,手把手教我技術,現在我種了7畝果蔬,年收入超過十萬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本G油油的水果黃瓜很受市場歡迎。朱媛媛攝李桂蘭的故事不是個例。在劉紅翠夫婦的帶動下,全村共有20余戶村民發展起果蔬產業,農戶們的貨車排成隊往城里送菜,車斗里的黃瓜、番茄,在陽光下閃著共同富裕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