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走進漢臺 新聞中心 政府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專題專欄

“老友”變“新寵”!漢臺城區資產升級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漢臺區中山街卻暖意涌動,青磚灰瓦的街巷間滿是生活氣息。由百年老宅改造而來的豐味印象茶餐廳內,食客們圍坐于保存完好的木質梁柱旁用餐;不遠處,那座修葺如故、歷經近300年風雨的歷史建筑“望東湖”重新煥發活力,市民在此或靜坐閱讀、或交流創作;在近期公示揭牌的中山街129號歷史建筑前,不少市民駐足觀望,期待其開啟新使命……這些曾經“沉睡”的老建筑,正以可觸可感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

    1994年,漢中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5處,中國傳統村落與省級傳統村落共32處,歷史文化街區9片、歷史建筑167處。這些散布于城鄉的歷史遺存,是漢中的文化根脈,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情感。
  近年來,漢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理念,從制度建設、修繕工藝、活化路徑、全民參與四個維度發力,探索歷史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新路徑,讓沉睡的老建筑成為延續城市記憶、服務百姓生活的重要載體。

    筑牢保護根基,讓老建筑“有章可循”
  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必須“有規可依、有章可循”。漢中始終堅持“能保則保、應保盡?!痹瓌t,從制度建設入手,不斷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四梁八柱”,為老建筑保護筑牢根基。
  2023年以來,我市先后印發《漢中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和裝飾裝修管理辦法》《漢中市加強城鄉建設風貌管控指導意見》兩項核心政策。明確了歷史建筑保護修繕方案的編制、審批、驗收全流程規范,對建筑天際線、色彩等風貌要素進行精細化管控,讓保護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在制度保障下,漢中持續充實歷史文化資源名錄庫,擴大保護覆蓋面。2023年,全市新增2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4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建筑掛牌率實現100%,真正做到“應保盡保、不漏一處”。此外,全市112處歷史建筑已完成測繪建檔,包括建筑的結構形式、尺寸數據、歷史沿革等信息?!斑@些‘身份檔案’不僅是修繕的重要依據,還能為后續的歷史研究提供支撐?!睗h中市建筑學會歷史建筑保護傳承專委會顧問委員毛剛說。
  今年10月,《漢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5-2035年)》通過省級技術審查,為未來十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勾勒了清晰藍圖。

    堅守“修舊如舊”,讓老建筑“留住文脈”
  老建筑的修繕,既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漢中始終堅持“修舊如舊”原則,以匠心守護歷史風貌,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適度融入現代技術,確保老建筑“留形傳神”。
  漢臺區飲馬池31號院歷史建筑的修繕,便是“修舊如舊”的生動實踐。該建筑始建于清代,已有近300年歷史。2023年,我市歷史文化愛好者余娜和雪璋自籌啟動資金對這座荒廢老院進行修復,開辦文化藝術沙龍,并為其取名“望東湖”?!耙淮u一瓦都是照著原來的樣子去修復。為節約資金,我和雪璋沒有找工人,花了半年時間,親手把這里整理出來了?!庇嗄缺硎?,這不僅是一次空間的物理修復,更是一種文脈的傳承。
  老院修復當年,即吸引近萬人次到訪,迅速被確定為漢臺區文化館分館、漢中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專委會研究實踐基地,定期舉辦書法展覽、傳統工藝體驗等文化活動?!霸谶@里能感受到老建筑的溫度,仿佛與歷史對話?!背泶颂巺⑴c活動的教師史小慧說。
  在老建筑修繕過程中,漢中注重規范管理,確保修繕質量。對于每一處歷史建筑的修繕,均要求建設單位提交詳細的修繕方案,方案需經名城保護部門、文物部門聯合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施工;施工過程中,名城保護部門會定期派人現場監督,檢查修繕工藝、材料是否符合要求;修繕完成后,需組織專家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多元路徑賦能,讓老建筑“活在當下”
  保護老建筑不是將其封存為“標本”,而是要讓它融入現代生活,成為有溫度、有活力的空間。這是我市推動老建筑活化利用的核心共識。近年來,漢中立足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歷史建筑的特色,探索多樣化活化路徑,讓老建筑在保留歷史韻味的同時,承載新的功能。
  漢臺區中山街的豐味印象茶餐廳,是百年傳統風貌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代表。該建筑為民國時期的民居,改造前房屋破敗,幾乎失去使用功能。餐廳負責人方雅潔指著保存完好的部分土墻和木質承重柱介紹:“改造時,我們特意保留了室內部分老建筑的原始模樣,在木質承重柱旁加裝同色系鋼柱,保留了原有的部分墻體,既解決了安全隱患,又留住了歷史韻味。顧客在這里用餐,能直觀感觸到老房子的歲月故事?!备脑旌蟮慕ㄖA袅嗽械那啻u灰瓦、木質梁架與雕花欞窗,內部空間劃分出用餐區、休閑區,桌椅選用厚重質感的原木材質為主,營造出“老而不舊”的新中式氛圍?!伴_業以來,日均客流量超過100人次,不少顧客都是沖著老建筑的氛圍來的?!狈窖艥嵳f。
  如今,漢臺區中山街街道辦通過規范業態準入、組建商戶聯盟,在西漢三遺址歷史文化街區引進酒吧、茶館、書畫社等30余戶商家,打造出“白天游古跡,晚上夜經濟”的文旅融合新模式,讓歷史街區成為市民休閑、游客打卡的熱門地。
  除了街區里的“小而美”,我市還不斷依托閑置老舊建筑打造文化新地標。漢臺區把抗戰時期“陳納德飛虎隊”的駐地舊址改造成“西郊記憶”文創新街區,老營房成了文創商店、露天劇場,逛店、看展、聽音樂會的人來來往往,閑置的老舊址成了城市文化新據點;城固縣按照名城保護規劃,把鐘樓老街的老房子一一加固修繕,引進本地面皮店、老油坊,老街區又找回了往日人擠人的熱鬧;留壩縣則把“老建筑”和“鄉村旅游”綁在一起,改造老街書房、留壩賓館,讓它們成了游客住下來、慢下來的理由,也靠著這股子特色,成了全國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協同共治發力,讓老建筑“長久傳承”
  “老建筑活化利用,既能讓歷史文化傳承下去,又能帶動片區文旅和經濟發展,是雙贏的好事,我們居民都愿意參與進來?!睗h臺區中山街街道辦飲馬池社區副主任郭慧說?;鶎恿α渴菤v史建筑保護的重要支撐,該社區將老建筑保護利用納入社區治理范疇,積極主動對接改造房屋的業主和商戶傳達政策,幫助其辦理手續。社區網格巡查員定期對轄區歷史建筑進行巡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大多社區居民也主動參與保護,主動打掃公共區域衛生,平常發現閑置老建筑問題也會第一時間向社區反映。
  歷史建筑的保護,不僅需要專業力量的支撐,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提升保護專業化水平,我市面向高校、企事業單位廣泛征集規劃、建筑、文物保護等領域專家,組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庫”,讓專家團隊參與歷史建筑認定、修繕方案審查等工作,為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同時,多渠道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展覽、講座、互動體驗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建筑的價值,構建起“政府+專家+群眾”的協同共治格局,推動歷史建筑保護傳承常態化。
  漢中市建筑學會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委員會委員、陜西美匯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謝三,參與過20余個文物保護單位修繕設計工作,去年以來已為我市4個歷史建筑免費設計改造修繕方案。在方案設計中,他始終堅持“保護優先、適度利用”原則,既要確保建筑安全,又要保留歷史風貌,同時兼顧使用功能。他說:“能為老建筑保護出一份力,是我的榮幸,也是一種情懷,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如今,漫步漢中的街頭巷尾,老建筑不再是博物館照片里的“展品”,而是裹著煙火氣、浸著人情味的“城市老友”,它們正以更加鮮活的姿態融入市民生活,向世人展示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用好文化家底 擦亮名城招牌

  漢中,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既是一份崇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漢中不僅有名鎮、名村、老街、古建筑構成的“硬”骨架,更蘊藏著由歷史典故、傳統技藝、民俗風情、人文精神共同匯聚的“軟”實力,如此豐厚的“文化家底”,共同組成了漢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城市魅力。
  然而,金字招牌的成色,不僅在于歷史的饋贈,更在于當下的作為。我們不能讓這些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更不能滿足于將資源登記在冊、保護入庫,讓深厚的歷史文化僅僅停留在博物館泛黃的資料里,關鍵在于如何實現從“擁有資源”到“活化資源”的深刻轉變。
  我們必須以對歷史、對城市、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既要用心用情修繕好每一處歷史建筑,守護好城市的根與魂;更要開拓思路,積極探索將文化資源“軟”實力融入現代生活、賦能城市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文旅融合、業態創新、活態傳承等多種途徑,讓漢中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城市氣息有機交融,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連接。
  只有進一步將漢中的文化優勢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參與、可共鳴的文化體驗,才能將文化優勢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_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_日本老肥婆bbbwbbbwzr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