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走進漢臺區吳基莊的漢中簧石弓藝有限公司,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木香與膠香。省級非遺“傳統弓箭制作技藝”傳承人李飛正俯身案前,專注打磨一把即將完工的“秦竹木弓”。
“弓身用的是秦嶺原生桑柞木,弓梢是巴山毛竹,就連粘合材料魚鰾膠,也是按古法三熬三晾制成,牛筋、生漆全是天然原料?!彼贿呌霉ぞ呶⒄{弓弦張力,一邊向記者細數工藝,“從選材、制坯到上漆、繃弦,三十多道工序,道道都得耐住性子,這是老祖宗傳下的‘時間密碼’?!比缃?,李飛不僅讓瀕臨失傳的“簧石弓箭”技藝重煥生機,更將其打造成區域知名品牌,讓這項古老工藝在當代市場中真正“活”了起來。
在漢臺,像“傳統弓箭制作技藝”這樣扎根歷史、融入當下的非遺項目并非個例?!皬氖〖壍摹畯埵夏ρ率掏赜〖妓嚒?,到市級的‘周家大辣椒制作技藝’‘漢中錦緞織造技藝’,再到貼近百姓生活的區級項目,每一項都是漢臺歷史的鮮活延續?!睗h臺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劉艷介紹,目前該區已構建起省、市、區三級非遺名錄體系,涵蓋代表性項目34項,通過系統性記錄、搶救性保護和生產性傳承,為非遺技藝搭建起堅實的“傳承舞臺”。
非遺的“活態傳承”,離不開與大眾的“親密接觸”。在宗營鎮的社火表演現場,5歲男孩童童的反應,正是非遺“圈粉”年輕群體的生動縮影?!皨寢?,那個踩高蹺的叔叔好威風!”當震天的鑼鼓聲迎面撲來,童童下意識地抓緊了媽媽的衣角,轉眼又被舞獅人俏皮地眨眼逗得前仰后合。帶孩子首次體驗社火表演的市民張女士驚喜不已:“本想帶他見識下民間藝術,沒想到孩子這么入迷,表演結束還拉著我問‘什么時候還能再看,我也想學舞獅子!’!”
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成為漢臺非遺活動的“日常畫面”。今年以來,漢臺區圍繞重要節點與特色文旅IP,已舉辦非遺特色活動20場——春節期間的“龍騰獅舞”非遺集市上,糖畫、剪紙攤位前人頭攢動;油菜花季的非遺文創展中,融合傳統紋樣的手工藝品成為游客“新寵”;“熊貓市集”里,非遺美食與傳統技藝展演相映成趣。
“讓非遺走出‘深閨’,成為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愿意學的‘身邊事’,才能為傳承培育最好的土壤?!睗h臺區非遺保護中心活動策劃負責人說。傳承的“接力棒”,更要交到年輕人手中。在東塔小學的非遺課堂上,孩子們正跟著李飛學習制作簡易弓箭。傳承人特意簡化了復雜工序,引導孩子們動手粘弓柄、纏線加固、包皮料美化?!澳憧催@孩子,剛教完纏線的手法,他就能自己琢磨著調整力度,小手雖小,專注力一點不差?!崩铒w笑著指向正在認真操作的學生。
目前,漢臺區已常態化推進“非遺進校園”,全區已有13所中小學開設非遺特色課程,服務學生超6000人次?!拔覀冋谕苿铀蟹沁z項目成立專項工作室,下一步將重點打造‘非遺傳承青苗計劃’,建立青少年非遺傳承基地,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熱愛并接過技藝的‘接力棒’?!眲⑵G透露。
從李飛手中凝聚匠心的傳統弓箭,到氣勢恢宏的宗營社火;從非遺集市上的熱鬧場景,到校園里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如今的漢臺區,正著力構建“保護+傳承+產業化”三位一體的非遺發展體系。通過實施“青苗計劃”培育新生力量、打造“漢臺非遺”區域品牌提升影響力、拓展線上線下市場拓寬變現渠道,讓一項項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傳統技藝,真正在新時代的沃土中扎根、開花,走出一條“活態傳承、創新發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