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秸畫、龍江龍舞、石刻拓印,凈明寺塔、雙龍寺、亢學詩故居,這些文物和非遺項目在漢臺區 “活” 出了時代新意 ,“火” 進了百姓日常.
非遺 “破圈”:從 “深巷藏技” 到 “日常見藝”
“以前總覺得龍舞是過年才有的熱鬧,哪想到現在孩子在學校就能學套路、練陣法,放學回家還攥著我的手,說要教我扎龍燈呢!” 站在龍江中心小學的操場邊,看著孩子們揮舞著彩綢龍、蹦蹦跳跳的身影,龍臺村村民龍秋彥的笑意里滿是驚喜。
這份藏在生活里的驚喜,正是我區非遺“破圈生長”的生動寫照。面對麥秸畫、龍江龍舞、石刻拓印等34項各級非遺項目,漢臺搭起“傳承筑基、活動搭臺、產業賦能”的三維發展框架,一點點把曾經“藏在深巷無人識”的非遺,變成了百姓觸手可及的日常。
我區持續強化非遺項目名錄與代表性傳承人的系統性保護,深耕傳承人培育工作,推進非遺進校園,目前已在13所中小學開設 “非遺特色班”,為非遺 “破圈” 筑牢根基。結合傳統節慶、惠民活動與社區建設,今年全區累計開展非遺展演、技藝體驗等惠民活動20余場,主動參與省、市重大活動展演與調研5場,組織非遺進景區、進社區展銷活動10場,讓非遺徹底擺脫 “博物館展品” 的刻板印象,融入生活場景。
產業要為傳承賦能。我區還創新探索“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研學”的融合模式:游客能在景區跟著傳承人學扎龍燈,市民能買到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學生能參與非遺主題研學……一條條新路徑,讓非遺從 “活起來” 朝著 “火起來” 快步邁進,既為文化傳承注入了動力,也為經濟發展添了新活力。
文物 “煥新”:從“靜默遺存”到“可感空間”
“沒想到家門口這棟老建筑竟是文物!聽說修繕后會對外開放,到時候我一定要帶家人去,好好聽聽本地歷史故事!” 家住東關街道塔兒巷社區的馬志明,每次路過 “凈明寺大殿” 都忍不住多打量,對其變化贊不絕口。這正是我區推動文物 “煥新” 的生動縮影。
我區秉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理念,循著“摸家底、精修繕、煥新生”路徑,讓文物建筑擺脫“靜默遺存”標簽,成為百姓可感可知的文化空間。
“摸家底”筑牢保護根基。借“四普”工作契機,我區對 260 余處新發現文物線索實地核查建檔,還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明確文物密集區 “先考古后開發”,實現城市開發與文物保護共生。目前,全區有可移動文物236件套、不可移動文物點241處,構建起全面的文物保護體系。
“精修繕”喚醒歷史風貌。我區聚焦重點文物,推進東塔凈明寺、雙龍寺、亢學詩故居等修繕工程,通過加固本體、還原風貌,讓老建筑重拾舊時模樣。
“煥新生”激活文化價值。修繕之外,我區更注重文物“活”用:舉辦文物非遺展,打造“漢文化之旅”線路,讓文物從“歷史符號”變為可參與的體驗空間。游客沿線路探訪老建筑,市民在展覽中讀懂文物故事,在沉浸式體驗里傳承漢臺文化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