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常面臨斷層危機。然而,漢臺區北關街道人民路社區27歲的程文瑛,卻以指尖的細膩與堅持,讓瀕臨失傳的“手推繡”技藝煥發新生。這位年輕的非遺技藝傳承師,正用縱橫交錯的針線,編織著屬于新一代匠人的夢想。
▲程文瑛熟練地用手推繡花機制作繡品。
程文瑛與非遺的緣分,早在幼年便已悄然種下。在母親的引導下,她曾多次走進非遺展示現場,參觀并體驗過各類非遺項目,這使她自小就對傳統技藝充滿向往。2020年,她首次接觸到手推繡——這門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的傳統刺繡藝術,因其均勻的力道、細密的針腳,使得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和栩栩如生的效果。當時,一幅用手推繡花機繡制的牡丹圖讓她深受震撼:“花瓣層次分明,仿佛散發著陣陣花香。”這份觸動讓她毅然放棄原有專業,拜入重慶市涪州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華芳門下,成為一名刺繡學徒。
▲程文瑛在配色選線
手推繡看似簡單,實際上對耐心和手感有著極高的要求。新手常常因為力道不均導致繡品變形、針腳歪斜,程文瑛的指尖也常被扎破,但她從未言棄。“師父總是說,手推繡沒有捷徑,唯有勤學苦練。”她每天練習9到10個小時,從制版設計、印圖定位、配色選線、機器刺繡到手工修飾一步步打磨技藝。兩年后,她的作品《山鳥枇杷》終于得到了師父的肯定。
傳統手推繡多以花鳥、山水為題材,但程文瑛敏銳地察覺到年輕人對這類題材興趣不濃。為此,她開始嘗試在創作中融入現代元素:在旗袍、漢服、包袋上繡制新穎的圖案,并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制作過程。出乎意料的是,這些創新設計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贏得了眾多訂單。
“母親每次看到網上訂單都很驚訝,總說‘沒想到老手藝這么受歡迎’,還鼓勵我多設計些新花樣。”如今,程文瑛已經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設計的“石門頌”字體冰箱貼在“禮遇漢臺·木蘭姐姐”非遺手工融合店里備受好評。她不僅通過“巧娘課堂”與前輩學員交流學習,還積極參與非遺進校園、“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展銷等活動,向年輕人推廣木板刻畫、漆扇等非遺工藝,期待更多人了解并加入傳承隊伍。
▲程文瑛在巧娘課堂上向學員們講授木板刻畫。
“每一針都承載著歷史,每一線都連接著未來。”程文瑛輕撫著剛完成的繡品,眼神堅定。“手推繡不僅是手藝,更是活著的文化記憶。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護它,讓更多的人看到它的光芒。”
絲線穿古今,針尖閱春秋。這位95后的年輕繡娘用青春證明:非遺的生命力不在于守舊,而在于每一代傳承者敢于在針尖“破繭”——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的畫布上,繡出屬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