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思懿 胡雪嬌)8月初的漢中,地表溫度突破40℃,午后的稻田就是一個下蒸上烤的巨大蒸籠。
漢臺區宗營鎮韓塘村水稻育種基地,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水稻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們正彎腰在稻叢中穿梭,開啟日復一日的高溫“烤”驗。
“咔嚓、咔嚓”,清脆的剪穎聲在稻田里此起彼伏。水稻研究室副主任李小剛正帶著團隊進行人工剪穎。
他左手輕托稻穗,右手持特制小剪刀,以精準的角度剪開穎殼?!懊克胍糸_100多粒,不能傷到柱頭?!闭f話間,汗水順著他的鼻尖滴落在稻葉上,瞬間被蒸發。
這支由漢中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組成的科研團隊,每年七八月都要經歷這樣的“魔鬼訓練”,性狀記載、雜交改良、組合測配、新品種試制等多項工作要同時開展。
年輕科研人員王永琴的工裝后背已結出鹽霜,她正在給水稻去雄,指尖在米粒大小的穎花間靈活操作?!叭バ劬拖褡鲅劭剖中g,稍有不慎就會傷到柱頭,導致前功盡棄?!彼呎f邊用袖子擦去流進眼睛的汗水。
頭頂烈日,腳踩泥巴,下蒸上烤,汗流浹背,這已經成為了科研育種人的工作常態。
水稻揚花期的黃金窗口只有15天,特別是小材料制種的人工趕粉和新組合測交授粉,必須搶在水稻開花期完成,每天11點左右至13點的酷熱時期便是最佳時間,科研人員們平均每天要彎腰上千次,幾趟下來,他們汗如雨下,衣褲濕透。
午后3點,稻田變成了巨大的蒸籠。李小剛鉆進田埂里,記載水稻的抽穗期、開花習性、株葉形態等性狀,他的記錄本上滿是汗漬,有些數據已經暈染開來。
在綠油油的稻田里,李小剛頭戴草帽,正專注查看手中記錄冊,認真開展田間數據觀測與記錄,為水稻種植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記者 高思懿攝
“這是第三本被汗水泡皺的記錄本了?!彼嘈χ故狙g別著的防水袋,“現在重要數據都得記在這里?!?/p>
熱浪在腳下,責任在心中。這片水稻育種基地里,種著8000多份不同的品種。這個炎熱的夏天,8名科研人員,一直奮戰在科研育種一線。
一座簡陋的大棚下擺了幾張桌子,這是他們平時的工作臺??蒲腥藛T將田里優良品種和材料收回來,進行性狀考察,晾曬后運回中心實驗室。
在田間的一處簡易棚下,三位農技人員專注于水稻剪穎工作。 記者 高思懿攝
回到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將稻種按照編號進行整理歸類、剝米檢測、數據分析……篩選出優良材料,籌備好明年春天的續播工作。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都說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也是農業的“芯片”。每年,李小剛和團隊從上萬份材料中,雜交改良新材料100多份,轉育不育系50余對,測交新組合800多個,試制新組合120多個,引進優質稻新品種40余個……
沉甸甸的數據背后,是他們始終堅守在田間地頭,奮戰在科研育種一線,直面“烤”驗,追趕著太陽前行,用自己的身體,測量烈日的“炎值”,讓良種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