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走進漢臺 新聞中心 政府信息公開 政務服務 互動交流 專題專欄

漢臺區“民生實事報賬會”搭建基層民主新舞臺

    今年以來,漢臺區人大常委會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將學習成果與人大工作有機結合,創新開展“民生實事報賬會”(在公開場合集會,向群眾報告民生實事辦理情況),將一本本“明白賬”曬在陽光下,探索出一條“民聲直達、民事民議、民生共管”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新路徑。


    曬賬單:民生答卷現場“閱卷”。
    “我們打造的萬福綜合養老中心,服務半徑一年內擴大至萬人級,讓老人實現家門口的養老……”“我們規范381個攤位,‘四橫兩縱’布局讓城市‘煙火氣’與‘文明范’互融共促,潮汐市場實現‘從亂到治……”。
    在七里街道的“民生實事報賬會”現場,臺下群眾代表、人大代表及居民議事代表邊聽邊記,現場聽取民生實事成效。這也是漢中首次將民生實事辦理情況向群眾公開報賬。
    民生實事干得好不好,報給群眾評一評。區人大常委會構建“報賬會”五步工作法,打造民生實事全鏈條監督閉環:第一步,公開報賬“曬賬單”,用接地氣的語言、直觀對比展示項目全貌;第二步,監督述評“亮實績”,報告項目征集、票決及監督全過程;第三步,現場問答“解心結”,干部現場作答群眾提問;第四步,滿意度測評“定優劣”,群眾現場打分,不滿意項目限期整改;第五步,鎮街表態“再出發”,通報票決的本年度民生實事項目結果。以此形成“征集-票決-督辦-報賬-測評”的閉環管理機制,讓民生實事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
    截至6月,在七里街道、龍江街道、武鄉鎮、老君鎮試點開展4場民生實事報賬會,共向群眾報告21項民生實事項目,收集群眾意見建議39條,來自村、社區的1000余名群眾現場當起了“閱卷人”。

    解心結:“辣味”提問見真章。
    “村集體經濟怎么保證不虧本?”“實施桔園土壤改良項目后能增收多少?”……在武鄉鎮報賬會現場,村民們的提問直擊要害。面對肖寨村村民羅照華關于集體經濟防虧損的犀利發問,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陳柏融當場“接招”:“我們采用固定資產入股投資的聯建模式,避免簡單的入股分紅風險,確保村集體利益最大化!”實實在在的答復,贏得滿堂喝彩。
    鎮水利工作站干部朱小軍更是在“考場”上出了汗。面對付廟村村民羅繼紅關于水價的連環提問,他圍繞水費標準依據、老舊管網更新、互聯網智能水表安裝、水質取樣檢測等足足講解了10分鐘?!皥筚~會像趕考,我們平時得扎扎實實開展工作,不然群眾追問下不來臺,會嚴重影響干部隊伍的形象,給組織抹黑?!睍笏锌?。
    區人大常委會將測評環節延伸到群眾中,組織利益相關群眾、熱心居民和人大代表共同參與,以群眾滿意度為最終標準,真正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書記鎮長帶頭、班子成員齊上陣的“現場檢閱”,推動民生實事從“政府端菜”轉向“群眾點單”,讓民主監督看得見、摸得著。據統計,試點期間報賬會項目平均滿意率達95.5%以上。

    再出發:民主實踐永遠在路上。
    從七里街道“由亂到治”的七小里潮汐市場,到武鄉鎮“由瘠到沃”的380畝桔園土壤改良;從龍江街道“由暗到亮”的110盞太陽能路燈,到老君鎮“由憂到優”的3.5公里皇塘村人飲管網改造……一個個鮮活案例,勾勒出漢臺區探索基層民主的新圖景。
    區人大常委會創新開展“民生實事報賬會”,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實現了從項目征集到結果評價的民主閉環。干部現場“曬賬單”、群眾當面“打分數”的互動模式,不僅倒逼基層作風轉變,更構建起“項目來自人民、實施由民監督、結果由民評價”的治理新格局。
    通過搭建干群面對面交流平臺,既檢驗了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成效,又錘煉了干部“為民辦實事”的過硬作風,既發揮了人大代表橋梁紐帶作用,又激發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主人翁意識,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開辟了新通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嚴把‘真聽、真評、真改’三道關口,不斷優化報賬流程,將民生實事報賬會這一形式制度化,在全區各鎮、街道全面推廣,讓民生實事真正‘辦在群眾心坎上’?!眳^人大常委會主任蘇燁表示。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_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_日本老肥婆bbbwbbbwzr_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