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十四五”期間,漢臺區錨定建設陜西高質量發展強區目標,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為全面回顧“十四五”期間,全區高質量發展歷程,激發全區上下干事創業的積極性,現開設《“十四五”漢臺答卷》專欄,全面展示我區各部門單位“十四五”期間的成效和亮點,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漢臺新篇章凝聚強大合力。
曾經,漢臺百姓為水而愁:水質平平,供水時有時無;如今,他們因水而笑:清泉入戶,河湖變成風景。
這一轉變,源于“十四五”以來漢臺區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項目建設為引擎,民生保障為核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水動力”。

織就城鄉水網清泉流入萬家
走進漢王鎮牛尾村,7組村民郭順智正熟練地打開院外的水龍頭接水,清澈的水流嘩嘩注入水桶,“以前我們用的自己打的井,水里雜質比較多,用水前得沉淀沉淀。自從政府21年實施了七曲村飲水工程后,我們現在用上了七曲村的水,打開水龍頭就是干凈水,用著方便,喝著放心!”
讓清泉流淌進千家萬戶,是民生保障的基石。“十四五”以來,漢臺區持續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城鄉居民供水體系,累計開工水利項目106項,建成不同大小供水工程280處,區域調蓄能力新增1300萬立方米。當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時,標志著漢臺區徹底告別了“看天用水”的歷史,邁入了“放心用水”的新時代。

這些星羅棋布的水利、供水設施,如毛細血管般延伸到城鄉的每一個角落,不僅解了群眾的“用水愁”,更成了漢臺大地上守護民生幸福的動人風景。
守護一泓碧水河湖煥發新生
擰開水龍頭有清泉,是“小家”的安心;而門前的河流清澈暢達,則是整個“大家”的舒心。
河湖的長治久清,離不開無數基層守護者的日夜堅守。在武鄉鎮吳莊村,村黨支部書記吳進華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護水衛士”。五年來,他每周兩次巡護水庫雷打不動?!八畮焓窃鄞宓摹笏住?,不經常來轉一圈,心里總不踏實?!彼钢宄旱膸焖Φ?。

在鋪鎮大寨村干溝河,昔日的“污水溝”已變身“風景線”?!耙郧斑@里雜草叢生,誰愿意來???”村民王濤感慨,“現在清了淤泥、種了綠植,下午來這兒散步,比待在家里還舒服!”
五年來,漢臺區將河湖管護作為生態保護的“重頭戲”,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超3.6萬人次,創新推行的“河湖長+志愿者”工作機制在全市交流推廣,157個“四亂”問題被整治,河道恢復往日的清澈通暢。

印發岸線保護利用規劃、水網建設規劃,完成漢江、褒河、黎家河等7條河流、37座水庫劃界,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全區水土保持率達90.47%,為水源地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盤活一江清水繪就共富畫卷
良好的水生態,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漢臺區正將這份資源,轉化為百姓手中實實在在的收益。“十四五”期間,全區以幸福河湖建設為抓手,推動“河清岸綠”向“景美民富”深刻轉變。

清晨的漢江七里段,江面波光粼粼,江邊草木蔥蘢,蘆花搖曳。“以前這里是荒灘,現在這里草木長得比人高,江水清得能看見魚,候鳥每年冬天都來做客呢?!奔易「浇畲鬆斦f。
“我朋友上個月來楊家山,說這兒的鄉村水韻特別美,讓我一定要來體驗下?!蔽靼灿慰蛣⑴颗e著手機對著塘中景致拍照,“明年我還要提前訂好民宿過來玩,好好體驗美麗的鄉村生活!”

依托扎實的生態治理成果,漢臺區開始盤活生態家底。通過治理漢江河灘地660畝,修復堤防14.27公里,一條沿江農文旅融合發展帶應運而生。發展“水+休閑農業”“水+鄉村旅游”模式,全區水產養殖面積突破1.27萬畝,皇塘、李家溝、郭家溝水庫成為鄉村旅游熱門目的地。
吳莊村村民郭雯笑著說:“以前守著河邊愁生計,現在靠著好水好景賺‘旅游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從解民之渴到助民致富,漢臺區用五年時間,讓每一泓清泉都成為了惠澤民生的幸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