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臺區中山街石灰巷,“無聲專業修腳店”的木質招牌在陽光下泛著暖光。店內,惠財康正專注地為老顧客王大爺修腳,盡管無法用言語交流,但他通過手勢和微笑,與顧客建立著無聲的默契。從40平米的街邊小店到標準化門店,從獨自打拼到帶出15人技師團隊,惠財康的修腳店在漢臺區的政策扶持下,逐步發展壯大,成為特殊群體就業創業的典范。
近年來,漢臺區將特殊群體就業創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構建起“政策賦能-技能提升-創業扶持-社會參與”的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精準施策、創新服務、資源整合,不僅幫助特殊群體突破身體限制,更助力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我現在每個月的收入都增加了2000元!”武鄉鎮吳莊村的農產品帶貨主播郭輝面對鏡頭比劃著大拇指,手機屏幕上“正在講解”的標識映著他帶笑的眉眼,“以前總擔心自己是負擔,現在能憑本事給家里添大件了?!?/p>
為助力特殊群體實現高質量就業,漢臺區立足市場需求,精心打造"技能賦能計劃",為郭輝這樣的特殊群體量身定制電商直播、大棚種植等實用技術培訓。在鋪鎮獅子村,20余名殘疾人通過免費大棚蔬菜種植實現增收,戶均年增收6千-8千;而郭輝的直播間里,漢中大米、柑橘等特產日均出貨量突破200單。這些鮮活的案例,正是漢臺區"授人以漁"理念的生動實踐。
同時,漢臺區持續深化創業扶持政策,通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積極創建省、市級就業基地,通過資金扶持、技術指導等方式,助力特殊群體“圓夢”。張少全的“盲人按摩中心”便是受益者之一,“政府的扶持讓我從‘黑暗’中找到了方向?!泵と税茨煆埳偃珓忧榈卣f。15歲失明后,他系統學習中醫推拿技術,在殘聯創業扶持政策支持下,不僅獲得啟動資金與經營管理培訓,更在區殘聯協助下對接醫療機構與社區資源,最終創辦盲人按摩中心,帶動20余名盲人穩定就業,年均接待患者近2萬人次。
從就業扶持到創業孵化,漢臺區的扶持政策正在形成“培育一個、帶動一片”的裂變效應。目前,全區已建成10個省、市級就業基地,帶動100余名特殊群體就業增收。